劫狱事件,狱卒和巡逻士兵死了十几个,活着的更是人人挂彩。
这损失不小,但清朝廷并没把这看成多大事。
人没了,可以随时补弃。
真正叫他们接受不了的,是犯人姚顺涛死了。关健人物一死,追查那笔财宝去向的线索,就被掐断了。
从受伤狱卒提供的情况看,参予劫狱行动的人并不多,也就十个人左右,个个身手不凡。
显然,老姚的情报就是提供给他们的。
为了查清这伙人及那笔财宝的下落,刑部组织了最精干的力量,开始对此案展开全方位的调查。
第一步,决定查找那笔宝是谁藏的,藏有多少。
从老姚的描述看,财宝分两次运走,数量惊人,好象不是民间人士所为。
在藏宝图上,人们发现有朱棣的一个印章,再结合各方面的证据,藏宝人在人们的心目中,逐渐清晰起来,他就是明成祖朱棣。
只有他,才有藏这么多财宝的能力,动机。
通过审讯俘虏的几个明室亲王,基本证实了人们的猜想是对的。
这笔财宝的主人正是朱棣。
朱棣为什么把这笔财宝藏在大山里的洞里呢?
不是别的,完全是出于他日渐澎涨的政治野心。
让我们把历史拉回到朱棣还是燕王的那个时代。
朱元璋死后,孙子朱允炆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帝。屁股还没把宝座悟热,便叫从手下人建议,削藩。
要直接收回以前老皇帝给各位藩王的福利,矛头直指各位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藩王,和叔叔们直接扛上了。
当朱棣接到侄儿的撤藩诏令后,暴跳如雷,立马开始做造反前的准备工作。
朱棣造反并不是一时激动,己经预谋很久了。
首先他有精兵十万,良将千员。
再者他有钱。
自从来到北平后,他在民间搜乱盘剥了大量财物,朱元璋在世时又给了他许多赏赐;几次对北元的讨伐,都是大胜而归,又激获了许多战利品。
到造反前夕,他的钱多到库房都放不下的地步了。
兵强马壮,又有钱,面对侄儿的步步逼迫,他当然不会屈服。
他要赌一把,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。
但是面对强大的中央政权,他并没有绝对战胜的把握,为此他给自己预留了一条后路。
那就是把一部分钱,从库房里转移出来,埋藏在某一个地方。万一战败了,有这些钱在,还可以东山再起。
关于藏宝的地点,有无数个地方可供他选择。经过一番筛选对比,最后,他把藏宝点选在了北山的一个山洞里。
那个山洞是他在一次打猎途中,偶然发现的。
那天正玩到兴致头上,突然下起了雷雨。他无处可藏,最后在一个悬崖边,发现了一个山洞,躲藏了进去。
那个山洞隐蔽,构造独特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卬象。
所以在选择藏宝地点时,他自然想起了那个山洞。
地点确定后,他从外地征调了十几个工匠,对这个山洞进行整修改造。
完工后,在一个夜里,他把需要存放的财宝,都秘密地运到洞里,放好。
然后封洞,做伪装,一切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。
完了之后,把那些工匠迁返原地。和来时一样,走时也都被蒙了双眼。在那儿干的活,这些工匠都不知道。
做好这一切后,他们叔侄之间的战争,也打响了。
那些押运财宝的士兵,都上了战场。几场恶仗下来,大都成了炮灰。
打完仗之后,知道这一秘密的,只有朱棣一人了。
朱棣在这儿到底藏了多少财宝,没人知道,反正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。
好在他财大气粗,转移出去这么多财富,对其进行的战争并没有什么影响。
几年后,战争结束,朱棣成功击败了侄儿,登基做殿,圆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梦。
一切都安定下来后,他并没有迎回那笔财宝。
反正国库里也不差钱,那笔财宝就那样一直被他放在山洞里,仿佛被忘了似的。
一直到了晚年,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,他才开始考虑这笔财宝的去向问题。
经过再三考虑,他觉得那笔财宝还是留在那个洞里比较好。留给自己子孙中最需要的人,在最困难的时候用。
朱棣很圣明,熟读历史经书,知道这世上就没有万世一姓的江山。从过往历史看,一朝一代也就几十,上百年。
就是大汉家四百年江山,中间还被王莽腰斩了呢。
每个朝代都有末尾乱世,那个时代的君主最苦,也最需要钱。
于是成祖决定把那笔财宝长久地留在洞里,并留下遗嘱,太平年代,谁也不能动那笔财宝,只有末代君王,才可动用。
这个秘密,只有在位君主知道。
他还怕哪笔财宝不安全,又在藏宝洞附近盖了一座寺院,这就是GY寺。
盖这个寺院的目的,名义上是为了安置宫里的那些太监,使他们年老后不致于流浪街头,无家可归。实则是借助他们,保护这个地方的环境面貌,不被破坏,以免暴露了那笔宝藏。
因此,自朱棣时代起,明皇室就下令,GY寺周边五里内,不准附近山民毁林造田,不准私自开釆山石。
不明就里的人以为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,是龙脉所在。这儿的风水直接影响着大明江山的社稷安危,那知道是为了保护财宝安全的需要啊。
寺院建好后,朱棣还让画师亲临现场,把那个地方的地貌画了出来,自己则在藏宝点做了标记。之后藏宝图收入宫中,一直作为头号机密,为后代君主所珍藏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新笔趣阁(m.xbiquge520.cc)朱棣的宝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